AI 时代背景下,传媒从业者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避免被淘汰?

海边的贝壳 AI问答社区 15

AI时代传媒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指南

作为一名在传媒和科技交叉领域有多年观察经验的从业者,我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贴近当下传媒人的普遍焦虑。AI确实正在重塑传媒行业的每个环节,但从我收集到的最新行业动态和实战案例来看,传媒人并非将被替代,而是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。以下是结合2025年最新行业趋势的详细建议,希望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

一、思维转变:从“操作工”到“创意主导者”

AI时代最致命的不是不会使用工具,而是缺乏独特的创意视角。
1. 强化“创意内核”构建能力
  • 央视网的实践表明,优秀的AIGC作品起点始终是一个有力的“创意核”。这需要两种核心能力:新闻人的“敏感捕捉力”(洞察信息背后的情绪、矛盾与社会心态)和创作者的“跨界联想力”(将看似不相关元素进行大胆拼接)。例如,央视网《企鹅版“回答我”》精准捕捉“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中包含企鹅”这一新闻细节中的荒诞感,通过拟人化反讽手法,将专业的国际时政议题转化为高传播度的创意产品。
  • 培养方法:定期进行“创意体操”-有意识地将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(如量子物理与端午粽子)进行强制关联,训练跨界思维。
2. 掌握“人机共舞”的协作思维
  • 高明创作者懂得将AI的“不完美”转化为艺术风格。在《中国航天群英传》制作中,技术限制导致的“顿挫感”反而与敦煌壁画斑驳质感不谋而合,意外创造独特视觉风格。这要求从业者从“执行者”转变为“人机协作导演”。
  • 2025年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,商汤科技的“Seko短片创作Agent”​ 平台可在5秒内根据关键词生成13秒短视频,但最终的质量把控和创意方向仍需要人的引导。

二、核心技能升级:打造AI无法替代的能力矩阵

以下是基于行业需求的优先级排序:
1. 价值判断与事实核验能力
  • AI可以生成内容,但无法替代对事实的核验与价值判断。在《星际关税风云》中,虽然是科幻“套壳”,但每个设定的现实指涉性都必须精准,这背后是对事件的深度研究。
  • 行动建议:建立自己的“事实核查清单”,对AI生成内容的关键事实、数据来源、政治敏感性进行系统性核查。
2. 全流程思维与讲故事能力
  • 现代传媒生态要求全链条思维-从策划、采访、编辑到发布、反馈的全流程理解。如光明日报与高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全流程创作,产品获得超2000万阅读。
  • 讲故事能力是核心中的核心:要有人物、细节、情节、态度和人性思考。湖南广电推出的具身智能综艺合伙人“小玖”,其成功不在于技术多先进,而在于设计者赋予了它鲜明的“人设”和互动故事线。
3. 现场感知与人性共情能力
  • 即使在AI时代,“去现场”仍不可替代。现场自带的“场域”夹着人物情感和温度,是AI无法仿真的。如《时光旗手》以新中国首位升旗手胡其俊的真实故事为蓝本,通过AI弥补历史影像遗憾,但情感核心源于真实历史个体的国家发展共鸣。
  • 培养方法:定期进行“田野调查”-即使做线上内容,也要走到相关人群中进行面对面交流,捕捉细节和情感。
4. 人机交互的“提示工程”能力
  • 不仅会使用AI工具,更要深刻理解如何通过提示词释放AI潜能。从早期“图片拼接”到追求“一镜到底”,央视网记者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流,倒逼AI突破极限。
  • 推荐工具:人民日报社的AI编辑部系统(集成热点发现、5G回传、智能剪辑等227项功能)、长城新媒体集团的“AIGC智造传播平台”(将文字新闻自动转化为多角色视频节目)。

三、专业化发展方向:找到自己的“特殊性”

1. 建立个人IP与独特赛道
  • 各行业都反“内卷”,关键是找到自己的“特殊性”。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“网红培育行动”,鼓励采编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如个人视频号“老袁来了”的成功源于创作者找到了独特的本地化交通资讯视角。
  • 方法:进行“能力-兴趣-市场”三角分析-找到三者交集点,作为个人专业定位。
2. 垂直领域深度扎根
  • AI擅长广度,人类擅长深度。选择特定领域(如财经、科技、健康等)进行长期深耕,建立专业知识体系。例如,长江日报社打造的“咋诊”平台成功在于团队对本地医疗资源的深度理解。

四、技术素养提升:不做技术盲,也不做技术奴

1. 掌握基础AI工具链
  • 不必成为技术专家,但需了解传媒AI工具生态:生成式AI写作工具(如新华社“快笔小新”)、AI视频生成(如商汤科技“SekoAI”)、AI内容审核工具(如博特智能的AI安全解决方案)。
  • 建议每周固定时间体验一款新工具,并思考其与自身工作的结合点。
2. 理解数据与算法逻辑
  • 了解推荐算法基本原理、用户画像构建逻辑,使内容更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。但同时要警惕“信息茧房”,保持内容多样性。

五、价值观坚守:在技术浪潮中做“握方向盘的人”

1. 强化媒介伦理与社会责任
  • 在2025年中国新媒体大会的社会责任论坛上,“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信任”成为共识。面对AI生成内容的泛滥,传媒人的伦理判断更为关键。
  • 建议参与行业伦理讨论,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框架。
2. 保持人文关怀与温度
  • 技术会变,但人性不变。如《中国航天群英传》将航天成就与敦煌艺术链接,唤起的民族自豪感源于创作者对“中国式浪漫”的深刻理解。这才是AI难以企及的核心。

结语:成为AI时代的“导演”而非“操作员”

AI确实改变了很多,但传媒的本质从未改变-用真实的故事连接人心,用专业的判断筛选信息,用创意的表达传递价值。在技术浪潮中,最危险的不是不会使用AI的人,而是迷失了自身创意和判断力的人。
未来已来,但它不需要我们恐惧,而是需要我们主动重新定义自身角色。AI是一个强大的引擎,而传媒人永远是那个手握方向盘的人。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在AI时代建立更加牢固的核心竞争力。
如果你对某个具体方向(如视频创作、文字报道或媒体营销)有更深入的需求,欢迎进一步交流,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。

回复

我来回复
  • 暂无回复内容

查看完整榜单
查看完整榜单